2020中国可持续性消费的研究报告,小康社会有哪些带动效应?
可持续、高质量的绿色发展之路将是大势所趋。在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国家明确提到“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今年九月,中国面向国际社会做出了争取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重大承诺,体现出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议题上的决心与规划。2035年远景目标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都需要推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的绿色转型。一系列的国家战略与政策让绿色低碳发展成为主流,低碳理念必将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康社会的未来将会是一个具有绿色和低碳内涵的未来。
可持续消费推进实现经济的绿色转型
可持续的消费模式是小康社会下推动经济发展与绿色转型的重要力量。消费与经济的发展紧密相关,连续6年成为实现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伴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将为生态环境带来压力。
根据《2030排放差距报告》,全球约2/3的排放与家庭有关,交通、住宅和食品部门各自贡献了约20%的生活排放。然而,消费增长不会止步,消费的力量不容小觑。面对有限的资源和不断加剧的环境挑战,我们必须撬动消费的力量,促进消费模式向可持续的方向加速转型,才能更好地构建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结构。
与此同时,经济的发展也为可持续消费培育了良好的土壤。恩格尔系数作为衡量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持续下降,意味着人们的家庭收入持续增长,生活越来越富裕。伴随着公众消费水平的不断升级,消费需求也逐渐由物质需求转向精神需求,消费行为变得更理性,为可持续消费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也使得可持续商品较之以往或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守护生态系统就是守护人类健康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人们的健康是实现美好生活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新冠疫情的爆发使我们更深刻意识到生态系统对人类健康的重要影响——人类的健康是基于自然的健康。根据联合国环境署发布的数据,75%的新兴传染病是人畜共患疾病。
近年来为人们带来巨大困扰的埃博拉、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等,都与野生动物与人类密切的接触有关。降低这些疾病发生的关键在于解决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面临的多重威胁。只有维护健康的生态系统,我们才能持续获得干净可饮用的水、安全的食物、新鲜的空气,人类自身的健康与安全才能得到保障。